《催眠大师》是一次“回归”'
在近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台湾新锐导演陈正道执导的《催眠大师》成为了闭幕影片,该片由徐峥、莫文蔚联袂主演。《影视圈》记者致电了陈正道导演,隔着海峡,这位胖胖导演的声音透着一股文儒书生气。从他这部即将在内地上映的新片,聊到他对台湾电影的想法,他的迷影经历,还有他钟爱的阿莫尔多瓦、李安导演,陈导总有说不完的话。其间,因为信号原因电话屡次中断,再拨过去,陈导依旧保持着台湾人和软的语调,续上之前的话题。
话题从《催眠大师》开始,对着这样一部有着惊悚气息的心理悬疑片,有些影迷产生了有关《盗梦空间》的联想,但陈正道认为,二者并不能比,“虽然《盗梦空间》是建立在假想的科技上,进入别人的梦境,而催眠术也是在恍惚中,在人的潜意识里寻找线索,但《催眠大师》在类型上其实更接近一些有关心理学的经典电影:潜意识里架构出来的东西跟现实世界是有呼应的”。
在近年的内地电影市场上,此种类型并不多见,被小清新、小怀旧裹染了近一年多的大陆观众们,会对该部片作出何种反应,我们尚不得而知。但起码可见的,是这部影片的两大突破——第一,是内地喜剧天王徐峥的一次新的尝试,跳脱喜剧,转走心理深度;第二,则是爱情片导演陈正道的第二次类型尝试,爱情既已“修成正果”,不如再来玩点新花样。
凭《泰囧》大热的徐峥,此次在片中不仅挑大梁,出演了一位心理治疗师,还担纲该片的总监制。问其缘由,陈正道说:“这个电影的类型比较特殊,徐峥说就是剧本的类型吸引了他。后来一起工作之后我发现,我们都是这种片子的粉丝,是这种类型的同好。”
陈正道非常注重这部电影的“恍惚”味道,所以他选择了“有一种神秘气息”的莫文蔚作为女主角,她在片中饰演一个有心理疾病的疯女人。人物和场景都不复杂,整部电影主要是徐峥和莫文蔚的飙戏。但是在拍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陈正道的完美主义倾向,虽然影片场景比较单一,但陈正道不希望观众在看的时候觉得无聊,于是他用精致化的道具来呈现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他对于道具场景的细节要求非常高,场景内墙上的画、地上的纸张、桌上的摆设……每一样都极尽心思。
不仅如此,陈正道还采用了实景拍摄来表现电影中的虚幻场景,这样的做法比后期做特效要难得多,道具布景搬来搬去不说,许多东西拍摄之前就要先构思好,如何剪辑也要先想好,辛苦程度远远大于后期特效。此举是否为了“省钱”?陈正道否认了这个说法,他表示,他很喜欢尝试一些实验性质的东西,因为这很“有趣”。这让他回想到自己学生时代没有钱却想要做效果时的做法,在如今的电脑特效时代,还有人用这样手工的方法来做特效,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作为一位80后的年轻导演,陈正道有着很自觉的市场意识,同时又具备打破常规的实验精神。对于电影,他不吝尝试新的电影类型和拍摄手法,“我可能比较世俗,什么类型都想尝试”。而这次拍《催眠大师》,他视作是一次“回归”,因为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宅变》,就是悬疑惊悚类型。
影迷出身的电影导演'
作为一个深谙类型电影之道的电影导演,陈正道却并非电影科班出身,而且研修的是商业设计专业,与电影似乎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是什么令他竟然走入了与自己的人生轨迹原本是平行线的电影之路呢?答案是,兴趣。
聊起自己的迷影经历,陈导滔滔不绝。他看电影的习惯从小养成,并一直保持到了现在。他随口就能说出许多电影的名字,偏门的或正统的,亚洲的或欧美的,整个人就像是一个电影存储库。
但除了兴趣,能够成为电影导演,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天分。令记者吃惊的是,张艺谋的《活着》对这位80后台湾导演影响颇深。彼时《活着》在大陆遭禁,在台湾却是可以随便看的。国中在读的他跟着父母去影院看这部戏,那时他年纪太小,总想看的是周星驰那一类有打有闹的片子,却不情不愿地被父母拖进了《活着》的放映厅。他以为这部片会无聊到让人打瞌睡,却没想到,自己看完之后深受触动,甚至是哭哭啼啼地出了放映厅,没过几天,自己又坐公车跑回去再看了一遍。直到如今,巩俐抱着孩子望着镜头的海报画面还停留在他脑海中,那种印象,是深入潜意识般的牢固。
换作别的小孩子,或者看《活着》时就真的打瞌睡了,或者看完也就算了,可在他那里,《活着》却起了化学反应。这大概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他天生拥有做电影导演的感性神经吧。
后来,陈正道绕了个弯,还是进入到了电影的世界。他从拍短片开始接触行业,但不管是家人还是老师,没有人觉得他可以真正做导演,但“生逢吉时”成就了他的导演梦。给五月天拍MV、写策划案投新媒体、短片作品《狂放》入围2004威尼斯影展国际影评人周竞赛单元与东京“亚洲之风”竞赛单元……在行业周边打了个转之后,终于有电影公司来找他拍电影,他的第一部作品《宅变》就在此时诞生。
内地是
做更大电影梦的地方'
正式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以后,陈正道发现讲故事确是自己所爱和所长。虽然期间也给包括蔡依林、陈奕迅、潘玮柏在内的许多知名歌手拍过MV,但他很清楚自己其实还是对讲故事比较感兴趣,“你去看我所拍的MV,基本上都是剧情类的”。
对于自己尚算顺畅的电影导演之路,陈正道用了“奇妙”两个字来修饰,他将其归功于当时比较低迷的台湾电影市场与不太完熟的华语片机制,正因为如此,才有机会流放出来给新的导演,他才能够“趁势而起”。
但老话说得好,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和陈正道聊天,会发现他细心、要求高、谦虚、敢于尝试。大概就是这些品质,在机会来临之时,成为了他捻取机会的内在武器。
他坦承自己不是天才型的导演,他拍类型片,是因为类型片可以学习,可以越做越好。哪怕《宅变》在台湾斩获了1800万的票房,他仍旧觉得不够好,仍旧处在反思之中。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还可以更好”。